• 周佛海眼中的陈独秀
    “八时起。见客数人。十一时半慕尹处,午饭后谈侍从室情形及人事问题,二时半返寓略憩。旋约访陈独秀。渠于日前出狱,别十五年矣,相见唏嘘,谈二小时辞出。” 这段日记周佛海写于1937年8月29日。
        周佛海是民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早在1932年便开始记日记,直至1947年,除中途偶尔因母丧、时局变动等原因无心作记外,基本是“一日一页,一年一本。”
        2003年整理出版的《周佛海日记全编》起自1937年,终于1947年,除部分年月有所遗失无法周全外,是目前公开出版可见到的最全版本。该日记透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涉及陈独秀的条目即有8条。
        周佛海与陈独秀早就相识。1920年,在日本留学的周佛海暑期归国, “到了上海,张东荪告诉我,陈仲甫(独秀)要见我。”1921年夏天,周佛海参加了中共一大,一大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周佛海为副委员长。陈独秀未到上海的时期内,委员长一职暂由周佛海代理。1922年陈独秀第一次被捕,周佛海等曾大力营救。周佛海的恋人杨淑慧曾遭杨父反对软禁之时,陈独秀还颇为同情地收留了逃出家门的杨淑慧。
        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后因胡适等大力营救,得以于1937年8月23日提前出狱。离陈独秀出狱仅仅5天,即8月29日,周佛海就前去拜访陈独秀。
        周佛海记下本条日记之时,正任职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颇受重用。陈独秀出狱的半个月里,各方人士前去探望慰问,蒋介石还让其亲信拉拢陈独秀,皆遭拒绝。在此背景之下,周佛海即刻约访,表面看来是老友叙旧,深层的可能却是作为国民党高官的他有意为之。
  • 淮军武将游记东三省
    “宁古塔至三姓六百里,分半各设四站递送公文”。 安徽省图书馆珍藏的另一本珍贵手稿就是英勇抗法的淮军将领聂士成的《东輶纪程》。
        以上那句话出自于此。 众所周知,合肥人聂士成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将,而这部于1893年-1894年间完成的《东輶纪程》却详尽记录了当时东北三省边境地区的情况,包括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贸易等。此外,关于当地的兵要地理、地形地貌、驻军防守、驿站道路等边疆地区情况记录得尤为详细,这部手稿是实地勘测调查,所记情况真实可靠,非一般游记可比。
        当时,清朝在东三省地区长期执行封禁政策,致使东三省大片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无论在边防还是开发建设方面,东三省的基础仍显得十分薄弱。 与此同时,俄国正加紧开发远东地区,海参崴等城市迅速崛起,商贸繁荣,吸引了大批中国内地居民前往经商贸易做工;进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这无疑对中国东北边防形成新的压力。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李鸿章在主持北洋防务的同时,对东北地区也保持了持久的关注。在这些背景之下,李鸿章决定派人前往东北地区进行一番游历考察。
        光绪十九年九月,聂士成主动请缨,带领武备学生冯国璋、鄢玉春、张祖佑等数人,从芦台驻地出发,前往东三省边界及俄国远东、朝鲜北部游历勘查形势。他们一路出山海关,先经沈阳、吉林、齐齐哈尔至黑龙江瑷珲城。 在考察行进途中,聂士成一行冒严寒顶风雪,日夜兼程,平均日行上百里,在严寒中露宿密林,可见其不辞辛苦、用心国事。他的这次游历考察历时八个月,行程两万三千余里。 其时,聂士成的负使东游考察,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定的计划和线路。如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考察完漠河金矿下属的奇乾河口金矿后,聂士成还打算继续沿黑龙江左岸溯江而上,考察蒙古呼伦贝尔地方边防情况,但因为马拉爬犁难雇,沿途人烟稀少,补给不易,遂取消去呼伦贝尔边界的考察计划。
        此外,聂士成原本打算仔细考察由汉城经平壤至中国境内这一段陆路,但因回国时间紧急,停留汉城不过两日,停留平壤不过半日,快马日行百余里,穿州过府,急如星火。故在从汉城启程回国这段行程中,聂士成一路可谓走马观花,考察较为简略。
  •  
  • 第7页
  • 第8页
  •